让美长驻语文课堂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捕捉美、体验美,发掘美,理解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是中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渗透美育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 妙用导语 把握诵读 创设情境 延伸拓展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美学教育不仅是音乐、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他学科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最主要、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是牢牢把握教材,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因素,教会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便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捕捉美、体验美,发掘美,理解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一、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
在日常教学中,富有经验的老师大多重视导语的设计,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采用精妙的导语“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比如,《再别康桥》可以用动情的语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再如,《我愿意是急流》可以用画面导入:课前放映名著名片中在教堂里举行婚礼时的场景片断(从新郎新娘随着《婚礼进行曲》步入教堂开始,至新娘说出“我愿意”为止)。引领学生快速进行诗歌的境界。
又如,《我与地坛》可以用音乐导入: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小背篓》,让学生在感人肺腑的音乐里,体会母爱,吸引学生参与对课文的研读。
好的导语就像一把精心打造的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好的导语能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让学生真正体会“大语文”的神妙境界。
二、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俗话说:先声夺人。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例如朗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二部分,以悲愤的情感低沉浑厚的语音、缓急交错的节奏读出;读《诗经关雎》,则以愉悦的情感、明快的语音、舒展的节奏读出;读《荷塘月色》则适于配乐,配上圣桑的《天鹅》,荷塘的那份恬静美,在美妙的旋律和深情地朗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们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的指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呢?一定得让他们读起来!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更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创设情境,体会意境美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审美氛围。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
执教散文精品《荷塘月色》时,我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一开始就给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审美氛围中愉悦学生描绘一幅迷人的“月夜图”,创设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借此触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色之中,兴味盎然地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去捕捉和领略荷塘月夜的幽雅风光,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进而产生审美陶冶性。
四、延伸拓展,感受创造美
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会让人觉得言已尽而意未穷。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给读者留下了推测揣摩、思考想象的空间,这也正是作品体现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延伸点”,创造性地开发和拓展文本资源,使文章的艺术美、情感美得到升华,同时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我在执教《我与地坛》时,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在《感恩的心》的旋律中,用多媒体投影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在短短十五分钟内学生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小美文。学生们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学会了感恩,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捕捉美、体验美,发掘美,理解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的方法有很多。方法总是因需要而产生的。无论哪种方法,只要用得合理,用得自然,都能“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都能产生美感。
[关键词]语文课堂 妙用导语 把握诵读 创设情境 延伸拓展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可以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美学教育不仅是音乐、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其他学科教学不可忽视的任务。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最主要、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是牢牢把握教材,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美育因素,教会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便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捕捉美、体验美,发掘美,理解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一、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
在日常教学中,富有经验的老师大多重视导语的设计,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采用精妙的导语“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比如,《再别康桥》可以用动情的语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再如,《我愿意是急流》可以用画面导入:课前放映名著名片中在教堂里举行婚礼时的场景片断(从新郎新娘随着《婚礼进行曲》步入教堂开始,至新娘说出“我愿意”为止)。引领学生快速进行诗歌的境界。
又如,《我与地坛》可以用音乐导入: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小背篓》,让学生在感人肺腑的音乐里,体会母爱,吸引学生参与对课文的研读。
好的导语就像一把精心打造的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好的导语能使课堂如行云流水,让学生真正体会“大语文”的神妙境界。
二、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俗话说:先声夺人。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例如朗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二部分,以悲愤的情感低沉浑厚的语音、缓急交错的节奏读出;读《诗经关雎》,则以愉悦的情感、明快的语音、舒展的节奏读出;读《荷塘月色》则适于配乐,配上圣桑的《天鹅》,荷塘的那份恬静美,在美妙的旋律和深情地朗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文的美,不只是教师读,还得让学生们也读起来。教师是审美的指导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呢?一定得让他们读起来!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更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创设情境,体会意境美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审美氛围。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殿堂。
执教散文精品《荷塘月色》时,我上网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一开始就给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审美氛围中愉悦学生描绘一幅迷人的“月夜图”,创设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借此触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色之中,兴味盎然地带着一种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去捕捉和领略荷塘月夜的幽雅风光,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进而产生审美陶冶性。
四、延伸拓展,感受创造美
一篇好的文章,常常会让人觉得言已尽而意未穷。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给读者留下了推测揣摩、思考想象的空间,这也正是作品体现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延伸点”,创造性地开发和拓展文本资源,使文章的艺术美、情感美得到升华,同时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我在执教《我与地坛》时,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在《感恩的心》的旋律中,用多媒体投影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在短短十五分钟内学生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小美文。学生们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学会了感恩,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捕捉美、体验美,发掘美,理解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的方法有很多。方法总是因需要而产生的。无论哪种方法,只要用得合理,用得自然,都能“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都能产生美感。
愿美长驻你的课堂!